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的皇宫通大秦-> 017 淳于越都懵逼了
换源:
017 淳于越都懵逼了
- 从大明拿回来了造纸术、几本茶经和一斤龙井,可谓是收获满满,让嬴政可惜的是自己带过去的庖厨可能要一段时日才能学成归来。
“父皇,造纸和印刷一事,让儿臣来操办吧。”扶苏兴奋道。
嬴政摇了摇头:“朕自有安排,我儿应以学业为重。”
要是让扶苏来管理,肯定会先把儒家的精要复印个几千上万本不可。
嬴政不是讨厌儒家,相反在大明的见闻,见识到儒家的另一面,对于儒家改观不少。
但他想到的是印刷术和纸张的出现,或许会让百家归心的可能!
他不可能跟大明一样独尊儒术,但扶苏就不一定了。所以在自己驾崩前,先拉拢百家为大秦所用。
等纸张制作出来后,可派人在咸阳城开一家书楼,印制的书籍可低价卖给百姓。
百家为了自己的传承,谁不想将各家精要印制成书籍,让自己门下的流派发扬光大。
于是,嬴政安排了几个识字的工匠,将造纸术分发给他们,尽快将纸张制作出来。
而本应制作竹简的那批人,倒是直接可以利用来制作纸张,从造纸法得知,竹子也是制作纸张的材料,所以也不算太大费周章。
扶苏回到寝宫,想着方才在大明朝两个时辰的所见所闻,兴奋得根本无法睡着。
索性将老师所赐的书籍拿出来,一字一句研读。
传习录记载的是王阳明先生阴阳心学的精粹,好多都让扶苏无法理解,但愈想越觉得玄妙。
扶苏苦思冥想,浑浑噩噩。甚至是忘记了用膳,也忘记了早上的朝会。
…………
“淳兄,那个新任太子师究竟何德何能,居然能将你取代。”朝会上,儒家博士叔孙通朝着淳于越小声询问道。
“切莫不可小视天下人,据闻他亦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儒。”其实淳于越也想在今日的早朝,一睹太子新老师风采。
虽然表面上淳于越没说什么,但淳于越是自负的,对于自己学识自信不输于朝上的任何博士,甚至是冯去疾丞相!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太子扶苏和他的老师都没出现在朝会。
朝会散了后,淳于越动了拜访太子扶苏的心思。不见到那个替代自己的人,他如鲠在喉。
但是到了寝宫门外,他居然被拒之门外了。
“太子说谁也不见!”宦官道。
“你没告诉太子是我吗。”
淳于越脑袋冒出一串问号,太子他是什么意思?虽然自己不是他的老师,但不至于见面都不肯吧。
“淳博士,太子并不是故意针对你,原因是太子在废寝忘食读书,今日的早膳都没吃。”宦官赶忙解释道。
“既然太子殿下读书勤勉,那我就改日再来。”淳于越高声道。
他的声音似乎是被扶苏听到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后,扶苏亲自跑了出来,“啊,原来是老师。方才扶苏只顾着思索心中的疑惑,怠慢了老师,是扶苏之错。”
“太子殿下,我以不是你的老师。”淳于越淡淡道。
“扶苏不那么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正好扶苏心中有太多的疑惑,希望得到老师的解答。”
说罢,扶苏将淳于越请到了自己寝宫,两人盘坐于榻上。
“老师的学问渊博,请问何为格物致知?”
扶苏没有立即是拿出大明朝的传习录,他思索传习录的前几句都不得其解。
“格物致知四字,应是出自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治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以我之见,应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太子,不知你是从何处了解。”淳于越回道。
“老师理解和扶苏一致,但我无法理解格物致知与人性善恶有何联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扶苏念出了出自传习录的那一句精要。
“咦,有些意思。”淳于越笑了笑:“不知是何人所作?所言不是圣人的人性本善论,也不是那荀子的人性本恶,是想自成一派不成。”
多亏大秦并没有程朱理学,否则扶苏的那番言论必被当做离经叛道不可。
扶苏没敢回答,皇宫有一扇门通往大明是要绝对保密的,而且如果回答是千年后的大儒,淳于越也当自己胡扯吧。
淳于越见他不言,便道:“太子是陷入了魔障啊,老夫偶尔也会如此,只是许多言论,乍听之下似乎玄而又玄,实际上其实也不过如此。”
“是和儒家理念不同,但细想后隐隐觉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它是老师交代下来的学业。”
扶苏叹息了一声,初次接触理学的玄妙,即使是无法理解,仿佛隔着一层薄雾,但仍然扶苏欲罢不能。
他摊开了竹简,挥笔成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致良知,知行合一。”
看着太子魔怔的样子,知晓劝不住他,只能离开了。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