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医学之祖食医-> 第四章 如何欺骗海马体
换源:

第四章 如何欺骗海马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会觉得我的人生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的命,于是就开始随波逐流,草草的放弃往前一步的勇气,都还没开始就直接开始认输了、认命了

但有些人却觉得不甘心,认为自己的命运本来应该是可以更美好的,如果当初自己能够多努力一点,多读一点书、多提高学历,多做一些正确的选择,也许今天的命运就是截然不同,那种既不甘心又很无奈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跟她们后悔的并一样,我后悔的是如果在读书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大脑的运转奥秘,能够了解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我们所掌握的大脑是如何形成记忆以及运转的奥秘和高效的学习方法,然后双管齐下,也不至于在读书的时候对学习有那么多的困难和障碍

当你没有提高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即便人生真的可以重新再来一次,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有人读书能记住,有人就是记不住。原因其实都在《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当中,是一本专门探讨大脑是如何记忆、如何应对考试的科普书。

上一章我们一起认识了海马体,知道了人脑中存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做“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但人脑的存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此,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脑会将信息分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大脑认定为“必要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察员”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正常大脑,会把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比如说今天看到的东西、说的话、摸到了一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感受,这些临时传送到海马体,形成短期记忆。

由于容量有限,那些一段时间内没被使用的信息,海马体就会自动删除,给新的信息腾地方。在这个短期的处理区域和大脑皮质之间,有一个把关的人,就是海马体。海马体负责筛选,这个信息如果值得放在长期记忆的地方,就存放在长期记忆的地方,如果不值得放,放搁在一边,关掉它、扔掉它、忘了就行。

是否转换为长期记忆,必须得经过严格的审核,也许你会疑惑,什么样的信息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海马体的审查呢?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原始的大脑判断一个东西要不要被长期记住,就是看它跟我们的生老病死有没有关系,它跟生活的危险有没有关系,它能不能让我更好地活下去。

所以一个孩子小时候不小心摸了一下暖气片,这件事你不用再教他,这一辈子他永远都记得,凡是长成暖气片那个样子的东西,都要小心一点。因为它跟你的疼痛有关,跟你的生老病死有关。这样对比起来,汉代建立于哪一年、李世民是哪一年当上皇帝的、一个英文单词怎么拼,这样的信息就显得特别无聊,就完全不能够过关。

对于考试迫在眉睫却怎么也记不住知识的我们来说,这些知识比任何信息都重要,但海马体可不这么认为,它只会残酷地裁断为:“一两个英语单词记不住并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所以不予通过”。看它是多么任性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容易记住,那些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海马体非常严格,就是这样不断地筛选:这个事能记住,那个事不能记住。所以海马体博士就讲:怎么才能够让那些跟生老病死无关的知识进入到我们的“硬盘”、进入到大脑皮质里,成为长期记忆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欺骗”海马体!你得把考试要用的这些对生老病死无用的信息伪装成跟我们的生死存亡有关的信息,然后去试探海马体。直到它有一天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说好吧,这个事看样子很重要,就放进来吧。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这样一来,海马体就会产生一种“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进而允许信息进入大脑皮质。也就是说,学习就是要反复地训练。

“欺骗大脑”,需要运用一些技巧,而这些技巧,也正是高效学习法的秘诀所在。那些掌握了技巧,擅长欺骗海马体的“诈骗高手”,通常都会被大家称为“聪明人”。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怎么来“欺骗”海马体了。“欺骗”海马体的第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次一次地重复。

想象一下,在你面前站着一个很严格的海马体,在这儿把关。第一次来了一个信息说不是,第二次来说不是,这个这是不行,来了好多次都不行。然后来着来着这个海马体突然说,这个东西天天来,那是不是跟我们的生死存亡有关呢?它就会产生这样的含糊。它一含糊,就认为老来的这个信息说不定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就有可能会让它过关。

这里有一个需要学习的知识,叫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大家可以看这个曲线。

这不是一个一次函数。什么是一次函数呢?就是如果这条线是斜着直接下来的话,那就是一次函数。这条线是先陡降,然后慢慢变缓,说明人脑不是匀速忘记信息的。

另外由图可知:最容易忘记的时间,恰巧是刚刚记住的时候。在记住信息的4个小时以内,我们会一口气忘记大约一半的内容。本来记了大概10组,结果唰直着下来,4个小时之内只剩下5组。在此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维持较长的时间,24小时还记得3组,48小时还记得2组,它就有可能慢慢地形成长期记忆。它们是逐渐被遗忘的。

当一次记忆会逐渐地这样慢慢被遗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就多来几次呗。当你能够找到合理的节奏,让它多来几次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图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多来几次的效果。

第一次只记了5组;第二次又来一次的时候,在4个小时的时候就记住了7组;在24小时的时候就记住了更多;在48小时的时候,大概就记住了5组左右。

再来一次,4个小时以后就记住了8组;然后24小时以后也多了一点,就可能到了7组左右;到48小时的时候,就可能到了6组左右。

这时候会发现3次的记忆之后,你记住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多了,这就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设计的重复记忆的节奏。

大家可以试一试:在确定自己完全想不起任何音节后,再次记忆同样的10组音节并进行测试,你会发现和第一次测试相比,这次能记住的音节更多了。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次记忆,这些音节变得不容易被忘记了。

如果用平均成绩来说明的话,大概就是4个小时后仍能记得6到7组的水平。接着重复同样的步骤,即在完全忘记第二次记住的音节后,再次记忆同样的10组音节,这一次记忆的效果更加明显了,音节更不容易被忘记了。4个小时后的测试中,能想起来的音节大概有8组。虽然第一次背完了以后,觉得好像都忘了,但实际上那些印记都还在你的脑海当中存着,通过第二次的记忆就能够加深它。

就像我们每次读完一本书以后,回过头去,就感觉完了,这书看过时间太长了,已经忘了。但是当我们翻起这本书,再重新做笔记的时候,就发现比理解一本新书要快得多。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读过一遍,头脑当中那些不能被我们马上回忆起来的东西,依然存在记忆的痕迹。所以从这里能够看出反复地学习,也就是复习有多重要了。

复习可以降低我们忘记知识的速度,真的是有效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复习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没有复习就没有记忆。所以结合海马体的性质,《考试脑科学》的作者海马体博士给大家整理出来一个复习的节奏,对于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

第一次复习应该是在学习后的第二天,就是学习后的第二天,这时候你已经忘记了一半多了,再看一遍,这是第一次复习。

第二次复习在第一次复习一周以后,不是在两天以后,而是拉长了,变成一周以后。第二天复习一次,第二天之后过一周再复习一次。

第三次复习在第二次复习以后两周,第四次复习在第三次复习后一个月。差不多快考试了,一个学期就快到了,经过四次复习以后,这张图就已经上升到这个地方。

你几乎记住了全部,这就是所谓学霸的复习节奏。如果一个人懂得复习,他会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加强和巩固一下。

就比如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课学得很渣,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经常就是一学期都不学,然后一直到考试前剩两天或者三天,猛地复习一下,临时抱佛脚一下,结果就是非常糟糕,经常就考得很差,而且考完以后很快就忘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你都会的那些题,后来就忘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对,到底是临时突击更好,还是分散开来学习更好?我们刚才讲的第二天,然后一周、两周这样的节奏,这叫分散开。海马体博士做了这样的测试,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在考试成绩方面,短期突击可能跟分散学习差不多。为了通过考试短期突击一下,有的人是能够考得还不错。但是过一个礼拜或者过两个礼拜,再测试一次,短期突击的人差不多忘光了,长期记忆的人就能够记得很牢。原因是经过了四次重复的复习以后,形成了长期记忆,它通过了海马体的考验,被认为是跟生死存亡有关的信息,然后记录在了“硬盘”里。

就像海马体博士讲的那样,对于学生来讲,我们去考一场试,只是为了通过这次的期末考试,还是为了以后我们能够用得上?尤其是高中阶段你所学的东西,到最后都要经过高考的检验,所以一定是分散学习的效果更好。即便是大学里的突击学习,实际上我们也希望它能够被长期记住,能够陪伴我们很长时间,成为我们的知识。但是很遗憾,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些事都成了过眼云烟,学完之后就忘了。

说到这里就让我们知道了复习的重要性,潜在记忆的保存时间大概是一个月。复习什么时候效果好?海马体博士说:一个月之内是一定要复习的。最好能够按照刚刚讲的的节奏来复习:第二天、一周以后、两周以后。最次也得在一个月之内有一次复习,这时才会调动头脑当中的潜在记忆保存下来。

海马体博士一再强调说学习不能乱来,有很多孩子觉得我明天要考试,我今天拼了,晚上不睡觉,头悬梁锥刺股。他说乱来是没有用的,这种乱来只会使得你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混乱。如果大量信息突然之间涌入,会使得我们的遗忘变得更加快。所以千万不要试图猛地突击一下,而是应该尽量把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的时间里边。

复习时要像初次学习那样用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笔写、出声读,尽可能的调动自己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传达的信息,都会对刺激海马体起到积极作用。

海马体博士建议选参考书的时候,选定一本,然后根据这本参考书好好地复习,把它一遍一遍地经过这么四五次的复习之后彻底掌握。如果你总是跳着同时看几本参考书,那么你每次学的东西很有可能都是新的,这会使得你难以形成长期记忆。所以不用去羡慕别人用了多少种完全不同的参考书,用自己那本就好了。

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寻找新的参考书,不如把手头的参考书多复习几遍,才是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还有一个重点:我们的大脑更重视输出,胜过重视输入。他们做了一个测试,让很多学生背单词,背的是斯瓦西里语。斯瓦西里语是特别生僻的一种语言。四组学生,一组学生是每次考完了以后,我要求你只去背错了的部分,然后下一次考,只考错的部分;另外一组每次考完以后再重新全背一次,考的时候只考错的部分;第三组是只背错的部分,但是要考全部的单词;第四组是全部的单词都要背,考也考全部的单词。

你们觉得哪一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最后发现,最重要的区别并不在于复习什么这件事上。无论是复习全部,还是只复习错的部分,那些孩子后来考试的成绩都差不多。但是对于考试不同的维度,只考错的部分和考全部知识的那两组孩子,最后所背的单词数量的差别,是35:80。考全部的那一组的表现要远远好过只考纠错部分的孩子。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你会发现老师经常会说把错题都改了,就相当于只纠错的这部分。但是真正的考试不只考你上次错的那部分,考试要考全部。考试是什么呢?考试就是输出。你每天背诵,这个叫输入;你拿笔去写字、答题,这个叫作输出。

人脑更重视输出而不是输入,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很重要。但对脑来说,更重视输出,因为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在输出的方面考什么,才是你的大脑真的会记住的核心要素。一个人如果在考场上想不起来一个知识,他的海马体就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件事就是生死存亡的,因为它很重要,但是我记不住,这有可能能够帮你记得更牢。

站在海马体的角度,让它得出“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的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相对于填鸭式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也就是在复习时,与其反复钻研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不如多做几遍习题集,勤加练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部分让我们知道重复学习的方法,把节奏记住,“第二天、一周以后、两周以后”的这个节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